close


2005/8/12



漁人碼頭→滬尾砲台→滬尾砲台公園→真理大學牛津學堂、淡江高中、前清總稅務司官邸(小白宮)→北投周氏節孝坊、親水公園、溫泉博物館→禪園午餐→圓山大飯店check in→汐止訪友(永平)→返回飯店休息


 


一早起來下樓至虹河西餐廳用中、西式的自助早餐,由於飯店不大所以菜色沒有很多,但還是可以吃飽的。原本想坐船到八里將昨日未到的景點一遊,無奈珊瑚颱風來襲的前夕海風陣陣的怒吼,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是先到漁人碼頭看看早上的海景,沒什麼人,風又大,隨後就轉往滬尾砲台賞遊了。 






來到滬尾砲臺就不得不對淡水的砲台歷史有一番認識: 


 清嘉慶以前 淡水砲台未受重視。 


 嘉慶13(1808) 清廷平定海盜蔡牽之亂後,為防範沿海盜寇侵擾,而將福建興化協標左營守備移駐淡水河北岸的滬尾(今淡水),改稱艋舺營滬尾水師守備。 


 嘉慶18(1813) 淡水第一座清朝所建的砲臺興建完成。 


道光20(1840) 鴉片戰爭敗戰後,徹底的改變了清廷的海防觀念。在此之前,臺灣海防的重點只是在於維持治安,防範民變與海寇。鴉片戰後,清廷自知在海上仍無法與列強相抗衡,所以海防的重點便在「守定而後議戰」、「守口守岸」,故積極在各口岸興建砲臺。台灣兵備道姚瑩加強淡水防務,重修陳舊的滬尾砲台,防備英軍入侵。 


同治年間(1862-1874) 淡水因茶葉貿易已升為全台最大通商口岸,再加上地理位置接近新興的台北城,亦成為外人入侵台北城的兵家重鎮。列強覬覦淡水經貿及戰略的重要性,屢次進犯,清廷不得不新造砲台,地點大約是在今天的中崙一帶。 


 光緒2(1876) 中英關係因「馬嘉理(Mar Gary)事件 」而惡化,福建巡撫丁日昌親赴台灣巡視,加強台灣海防,在其強力建議下,新建了淡水第一座「洋式砲台」,形制完全模彷西洋,位於今天淡水鎮沙崙的淡水河邊,稱「沙崙砲台」。 


光緒9(1883) 法人謀取越南,終於在光緒十年引發中法戰爭。 


 光緒10(1884) 法國派了兩支艦隊,分別是孤拔將軍的「東京()艦隊」與李士卑斯將軍的「中國()艦隊」。 


  7月13,孤拔艦隊偷襲廣州及福州造船廠,中國受創,為了迫使清廷就範,法軍隨即準備攻打台灣,以奠定基礎與取得補給。 


  7月15,清廷緊急派直隸提督劉銘傳詔以臺灣防務大臣赴台督辦台灣軍務,隨即冒雨搭船抵達基隆,展開與法軍攻台的血淚史。 


  8月26 ,清國向法國正式宣戰。 


法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滬尾。劉銘傳下了重要決定:「棄基保滬」,隨即移重兵到淡水佈防,自己則坐鎮台北府城指揮。 


  10月1,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基隆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


         10月4,法軍又攻破大砂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 


108,李士卑斯下令砲轟滬尾,並命陸戰隊登陸,結果法軍大敗。


     經過了幾個月的攻守,遲遲無法將台灣攻下 


 光緒11(1885) 3月9,孤拔將軍眼見攻台不易,決定轉向澎湖,並且順利於月底攻佔。 


  4月4 ,中法議和,正式停戰。但直到6月法軍才完全退出基隆,這期間仍發生多次零星的衝突與戰鬥。 


  6月11傍晚,孤拔將軍亦因為水土不服,積勞成疾而病逝在澎湖,客死他鄉。 


  6月21 ,法艦鳴禮炮21,正式降下法國國旗,離開基隆。 


  7月22 ,法軍撤出澎湖。 


但中法戰後,北京的清廷竟與法方簽訂「天津條約」,承認法國在越南利權、自由進出雲南、廣西。打勝仗還簽條約,同樣是喪權辱國、同樣地遺禍百年! 


 五十歲的劉銘傳因為中法戰役保台有功,出任福建巡撫,受命積極籌辦臺灣、澎湖善後防務。 


  9月5清廷宣布臺灣設省,成為中國第二十個行省,以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但劉銘傳認為此時台灣建省條件未充分,奏請専駐台灣,希開福建巡撫本缺以勠力治台(令人感動),所以由閩浙總督楊昌濬兼福建巡撫,福建巡撫專駐台灣,兼理學政。延至光緒13年,才正式施行建省詔令。 


中法戰爭結束,淡水的新舊砲台全數毀於戰爭,於是劉銘傳以澎湖、基隆、滬尾、安平與旗後等五口各居臺灣防隘,興築砲臺以便防衛。 


光緒12(1886)1月 滬尾地區由記名提督孫開華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負責督造砲台。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有四座砲座,分別可放置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 


光緒13(1887) 臺灣正式建省,劉銘傳被派為第一任福建臺灣巡撫(照設甘肅新疆巡撫,但駐新疆例)在臺灣展開新政建設,邵友濂為臺灣布政使 


光緒15(1889) 大砲安裝完峻(但現皆已不存在了),成為當時台灣最現代化的砲台之一。 


光緒20 (1894)甲午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為抵抗日軍登陸,在滬尾又修築了一些砲台,這是清代最後一次對淡水海防設備的修築。 


日據時期,滬尾砲台被日軍佔領為軍事用地。 


台灣光復後,由國軍接管,為軍事禁區。 


民國七十四年台北縣政府將滬尾砲台列為二級古蹟,規劃整修。 


民國八十年動工,民國八十六年完工,開放參觀。 


由上可知淡水的砲台眾多,而現稱為「滬尾砲臺」的砲台可說是現存最具規模的一座。但有趣的是從裝配完工後(1889),並未參與任何的戰事,所以仍保存的相當的完整。 


 砲臺的東南側唯一圓形的拱門洞入口,其門額上的石匾有劉銘傳「北門鎖鑰」的題字,落款「光緒十二年季春中浣之吉」「合肥劉銘傳題」,是為砲臺歷史已超過百年的最佳見證。而內城門額上所鑲嵌的新石匾額,是前縣長尤清所親題的「堅守台灣」四字,正與劉銘傳的「北門鎖鑰」四字裡外互相輝映。但這是與非就留待大家自行臧否了! 


 總之,來此撫今追昔,憑弔鑑古,真有一種淡淡的悠然! 


滬尾砲台隔壁就是淡水高爾夫球場,是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創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八年(1919)。這裡是台灣的高爾夫球運動的發源地。要到滬尾砲台公園必須要經過它的大門口後馬上左轉(最好向警衛問一下),沿著蜿蜒小徑才能抵達。 


 滬尾砲台公園的土地原本是淡水球場的第六、七號球道,後來台北縣政府向球場收回縣有地,闢建為滬尾砲台公園,占地計八公頃。清朝末年時,這片草坪與滬尾砲台相連成片,當時這裡是清兵的練兵場。日據時代因闢建建為高爾夫球場,所以只剩一坡坡翠綠如茵的草坪及些許廢棄的砲台遺跡、碉堡陣地了。 


 續往真理大學前行(紅毛城還在整修中) 


真理大學的「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記念家鄉加拿大牛津郡的捐獻,不是英國)。,中文名稱為「理學堂大書院」,建於光緒八年(1882)興建,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被內政部評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目前在真理大學校園內當作校史館。是由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所創建,親自選地、設計、督工,頗富中國傳統建築色彩。以淡水石材及廈門紅磚為建材,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正面為三開間,兩側各有護龍,後面並有第二落,建造成兩落式的四合院(但有些已被拆除)。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以代替十字架,今只剩六座,是中西合壁的建築。牛津學堂的外牆上,有著在中法戰爭時遭受攻擊所留下的彈痕殘留於(牆上的砲彈碎片現部份保存於「牛津學堂」史蹟館內) 


 牛津理學堂所教授的學科,除了神學與聖經外,有社會科學(歷史、倫理等)、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動物、礦物),醫學理論及臨床實習等,這是一座當時罕見的新式學校,也是教會教育的開端。當時都是校長馬偕博士親自敲鐘,引領學生上課,中午則帶領學生到街上的「偕醫館」見習醫療工作,並輪流實習。晚上則是講道練習,互相批評討論。它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1914年創校於此)和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的搖籃地。 


 從真理大學的校門進去會先看到一座由楓樹形成的綠色隧道,這一條貫穿校園的道路則名為三H大道(HumbleHumane and Humorous),往左瞧就可看見牛津學堂了。學堂前有個小水池,四周也栽植了許多的花卉,看來清雅脫俗,充滿著濃濃的人文氣息,難怪這是新人們拍婚紗出外景的絕佳選擇。 


 出了真理大學的校門後,再往真理街裡頭走,會經過淡江中學,這也是赫赫有名的地方。它和以前的淡水女學堂現已合而為一校了(淡江中學旁附設的純德幼稚園就是淡水女學堂的舊址),但已接近中午了,還要趕赴北投,沒有充裕的時間再入內參觀,於是在門口拍攝一會就走往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了。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其建築外觀為白牆圓拱廊柱、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所以淡水人喜稱它「小白宮」。建於同治九年(1870),其後雖歷經民國57年與民國74年兩次大幅整修,但因無人照顧,所以損壞程度還是很嚴重。由於日漸荒廢,還被附近的學生視為鬼屋,民國85(1996)一度報廢,準備拆除改建新樓,經地方人士和學者專家全力搶救,已於民國86(1997)1月列為第三級古蹟,目前正進行整修工程(據說10月底會開放參觀) 


這趟淡水行收穫頗豐,雖然還有幾個重要的行程沒走,但也為下次來淡水留下最好的藉口! 


 看看時間已將近1:00了,趕緊驅車前往北投。 


 到了北投先到豐年路內的周氏節孝坊,這是為了表彰陳媽周氏絹而建的。其二十七歲守寡(享年五十九歲),事奉翁姑備盡孝道,撫育二子,各有所成。其堅貞事蹟,由閩浙總督劉韻珂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題准建坊,但遲至咸豐十一年(1861)後牌坊才建成。由於牌坊的設立,北投區豐年路一帶曾有「孝坊」的稱呼。周氏節孝坊為一四柱三間三層式的石造牌坊,也是臺灣惟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年(1897)時,臺灣北部發生大地震,石坊二層以上倒塌,聖旨及頂層護檐掉落,民國八十一年由台北市政府出資修建,始恢復原貌,古拙的青灰色石材建築,使人易發思古之幽情。 


 看完了節孝坊原本要到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教會於1876年由馬偕博士所創立,教堂是由加拿大傳教士吳威廉於1912年所設計建造,也是臺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參訪,但行前功課沒做好,長老教會是找到了,可惜不是北投教堂,只好作罷。午餐的目標是要到「禪園」用餐,再加上已開始飄起綿綿細雨了,所以只匆匆的拍了一下北投公園、溫泉博物館後就往山上爬行了。 


 北投公園位於捷運新北投站的正前方,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1913年成立,是北投歷史悠久的設施之一。日本人在重要橋樑大都採取石頭建築,日治時代日本人在北投公園建有10座石造拱橋,歷經改建後現僅存唯一一座,其規模雖不大,但是造型典雅古樸,目前在台灣還沒發現同樣造型的橋,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北投溫泉博物館以前叫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當時的台北州廳,為了要避免露天泡澡的不雅,提昇享用溫泉的品質,於是花了大筆經費,興建此浴場,號稱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1923年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又增建了特別休息所,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規模,是北投溫泉發展的象徵。整座建築頗似英國的鄉間別墅,外觀典雅,與北投公園融為一體,成為重要一景。民國八十六年,正式由內政部核定公告為三級古蹟。後經市政府撥款修復,於民國八十七年,正式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對外開放。 


 北投文物館(幽雅路32)前身為日據時代建立的「佳山旅館」,建立於大正十年(1921),為一棟精緻的日式宅院。其所在位置及收費,在日治時期相較北投其他的旅館皆為最高。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投文物館曾被「神風特攻隊」佔用,未婚軍機駕駛可與其愛人在壯烈成仁前共度訣別前的短暫纏綿之夜。民國三十四年以後改為「佳山招待所」,為官員度假之用。後因建物本身修繕不易,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拍賣予民間做為私人別墅。幾經轉折成為「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收費展覽。91年起整修,預計96年重新營業。 


 禪園(幽雅路34)位於北投文物館旁,禪園前身是1920年日據時代的「新高飯店」,後被改為日本軍官俱樂部,二次大戰時成為神風特攻隊招待所。臺灣光復後(341945)改為「佳山招待所」,民國38(1949)張學良被軟禁於此。民國73(1984)年歷經整修後成立了禪園,目前禪園的主人是美食家梁幼祥。一進入禪園就要陡峭的走下台階,往右走就是翡翠軒茶藝坊,提供品茗及簡餐的服務;若是往下走就是它的BBQ自助式餐廳。若想要品嚐高檔的享受,現在還有推出「畫宴」套餐,每客880+10%(需事先預約) 


 這時已2:00了,不想吃太飽,於是到翡翠軒茶藝坊用餐。今天是非假日,天空又飄散著小雨,偌大的茶坊只有我們2個客人(包餐廳?)。點了一客399+10%的簡餐,又叫份蒸餃,沒想到小姐居然說只叫一客餐,另一位要再收120元的茶水費(120元的蒸餃不能抵用)。我愣了一下,對曰:120元的茶水費,請問茶水在那?答曰:沒有茶,這是公司規定。這.....只好再點一柸250+10%的養生茶並將蒸餃取消。 


 用完餐已快3:30了,便離開北投,趕往圓山大飯店check in了。 


 圓山大飯店雖矗立於中山高旁,但若沒先查明路程,常常可望而不可即。明明看得到圓山飯店,但怎麼繞就是上不了圓山的小山丘(對我們這種鄉巴佬而言)。還好行前已研究過了,反正就是要走中山北路至高速公路下繞圓環就能到圓山飯店了。 


 進到圓山飯店後真覺得氣派十足,古色幽香,今天終於能一圓多年的夙願,今天我們住的是位於正館八樓的菁英商務客房。圓山飯店的八、九樓稱為菁英樓,有附大陸式早餐(食物種類較少,且在八樓交誼廳使用)及下午茶(假日沒有)。對我們而言,吃頓豐盛的早餐可是件重要的事,所以請接待的人員幫忙換松鶴廳的早餐券。 


 一進到房間,嗯!還蠻大的,房間約14坪 ,觀景陽台約4坪 ,感覺蠻不錯(!我又不是斐帥,住的起總統套房)。但一到浴室,唉!雖然空間不小,但怎會配上年代似乎有些久遠的浴缸呢?所幸還有個免治馬桶(沒辦法,在家用習慣了),這似乎是要迎合日本旅客的吧(日本人蠻喜歡住圓山的)! 


 稍微休息了一會,約5:00就出發到汐止拜訪同學了。(以下略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weya888 的頭像
    hweya888

    hweya吃喝玩樂全紀錄

    hwey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