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4
巴賽麗廳早餐→國父史蹟紀念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中山樓→建國中學紅樓→南海學園→國立歷史博物館→植物園、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亞都麗緻天香樓→台北故事館→桃園新屋花海→Home
早餐是在1樓的巴賽麗廳吃,中西式的早餐菜色也十分不錯(只比圓山松鶴廳少一點)。用完餐就出發到台北車站旁的國父史蹟館。
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在日據時期稱作梅屋敷(屋敷為日本語,高級旅館之意),是國父來台的下榻之處,也是唯一在台時留下的史蹟所在。屋內有國父在此住宿時贈與梅屋敷的手書墨寶「博愛?兩字懸掛於牆上,還有一個從舊金山搬來國父使用過的書桌置於其內。屋外庭園遍植著松梅,碑亭、假山、曲橋等穿插其中,幽雅靜謐,引人駐足。
第二站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的鐵路建設與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光緒6年(1880年)時任直隸提督劉銘傳上「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摺」,建議在中國南北路修築鐵路,但因群臣和民意大力反對而未成功。
光緒11年(1885年)派任第一任臺灣巡撫,將台灣府改設台中,台中成為台灣省的行政中心(原設於台南的台灣府改為台南府,台南的地名由來)。
光緒13年(1887年) 已任巡撫的劉銘傳又上「擬修鐵路創辦商務摺」,計劃以大稻埕為中心,在臺灣的基隆至台南之間,修造鐵路,終獲批准,創設「全台鐵路商務總局」,並且蓋了臺灣第一座火車站,叫做「大稻埕火車票房」。
其中以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歷時30個月始鑿通,劉銘傳在隧道出口親題「曠宇天開」四個大字(獅球嶺隧道列名三級古蹟)。
光緒17年(1891年) 從臺北到基隆的鐵道鋪設完成,並且開始定時行車。但劉銘傳也因基隆煤礦弊案(將基隆煤礦委託洋商經營),以病告老還鄉(在台6年),後由邵友濂接任劉銘傳就任第二任巡撫。
光緒19年(1893年)邵友濂強把鐵路修到新竹就無以為繼了,因為劉銘傳在台灣推行新政所留下的龐大的赤字債務已經壓得省府喘不過氣。由大稻埕向南到達新竹的鐵路,也順利完工通車。這時人們已經可以從基隆港碼頭附近,直接坐火車到新竹,而不必再跋山涉水。但巡撫邵友濂,以工程耗大,籌款困難,奏准停工,至此南北縱貫鐵路只完成到基隆到新竹路段。
明治32年(1899年)成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興築南北縱貫鐵路,以濁水溪段、三義豐原段工程最為艱鉅。
明治41年(1908年) 歷經10年終於完工,基隆到打狗全線通車,並且在臺中公園舉辦縱貫鐵道開通典禮。
大正4年(1915年) 因鐵道部的業務量急速擴增,鐵道部原有的房舍不敷使用,於是選擇臺北北門外建造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新舍,落成啟用。
臺灣光復以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路部歸臺灣省交通鐵路局管理。
總之,劉銘傳在台6年可以說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功不可沒。
北門
同治13年(1874年) 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日軍侵台)後,沈葆楨深知臺灣的重要,須加強練兵籌防,沈葆楨奏請臺灣建省,未准。
光緒元年(1875年) 沈葆楨奏請增設臺北府,使北部與南部的台灣府(位在台南)取得行政同等地位。並建議福建巡撫冬春駐台,夏秋駐閩,兩地輪流駐紮辦公,12月獲准成立(此時沈葆楨已升任兩江總督)。
光緒4年(1878年) 台北府第一任知府林達泉到任,選定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荒僻平野,作為未來台北城的城址(當時知府尚駐在竹塹,新竹)。但到任僅七個月,因積勞成疾卒於官署,時間雖短暫,卻是台北城的奠基者。第二任知府陳星聚接替上任。
光緒 5年(1879) 淡水與新竹分治後,知府陳星聚才正式移府治於臺北,開始擬定建城計劃,大抵決定城基和街道的位置。但台北城原是沖積平原構成的水田,土地鬆軟,又苦於經費不足,只能先在他預定的城牆線上植竹培土,待三、四年後,地基紮實,然後再正式建城。
光緒 7年 貴州巡撫岑毓英調任福建巡撫,為了督辦台灣防務,曾遍歷台灣南北,發現只有台北附近沒有城垣的設置,於是督促陳星聚積極進行築城工作,且親臨履勘,劃定基址。
光緒 8年(1882年) 1月正式興工。但5月福建巡撫岑毓英升任雲貴總督,台彎事務交由台灣道劉璈負責。原本岑毓英的風水觀是以恆常不動的北極星作為建城的基準點,重要軸向為南北向。台灣道劉璈接手主事後(劉璈也專精勘輿風水之學,屬於「巒頭學派」以山勢的走向為論),認為岑毓英的規劃會使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將台北城的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岑毓英得知後頗感難過。
光緒10年(1884年) 11月台北城完工,成於劉璈之手。設有五座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起初北門設有外郭,俗稱甕城,上有「巖疆鎖鑰」的門額,目前還保留在城門的斜前方。清廷官吏蒞臨臺北由北門而入,進城後可通往巡撫衙門和布政使司衙門,所以前方設有一木造接官亭。
明治33年(1900年) 拆除城垣及西門。
昭和10年(1935年) 被指定為史蹟保存。
民國54年(1965年) 以「美化市容」為名拆毀東、南、小南門,改建成「北方宮殿式」的新城門。
北門是目前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最能表現清代城樓原始風貌城門,列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臺北郵局位於北門內,其前身為「臺北郵便電信局」早在二十世紀初年
明治31年(1898年) 起建,是一座木造郵局。
大正2年(1913年) 臺北郵政電信局失火,所有廳舍付之一炬。
昭和3年(1928年) 改建為鋼筋水泥大樓。
昭和5年(1930年) 完工。位列三級古蹟。
撫臺街洋樓現位於延平南路26號(從北門走過來很近,但目前整修中),因巡撫衙門位於附近,撫臺街因而得名
明治44年(911年)完工。是一獨棟式的洋式商行,採木石混和構造,一樓以厚重石材疊砌築造,騎樓有精美的石柱拱廊,是今日原臺北城內僅存的日治初期的洋式店舖。
民國86年(1997年) 指定為市定古蹟。
民國88年(1999年) 鑒於古蹟年久失修且屋宇漏水,加以整修。
民國89年(2000年) 2月因左後側另一棟木造平房火災波及,造成古蹟本體木造部分嚴重損壞。
臺灣巡撫衙門大約位於今博愛路以西、開封街以南的位置(大致介於撫臺街洋樓和中山堂之間),原來的規模相當大,坐北朝南,門前立有直入雲霄的旗干,並建有東、西轅門,主軸建築面寬達十五開間,屋頂形式為梯階形的山牆。
光緒13年(1887年) 臺灣建省時,臺灣巡撫劉銘傳建臺灣巡撫衙門。原本劉銘傳擇定台中為省城所在地,但因省城遲未能完工,只能先以臺北府為臨時政治中心,於是先興建臺灣巡撫衙門做為辦公處,成為臺灣的政治權力中心,於是臺北的建設一日千里。
光緒14年(1888年) 劉銘傳將台灣府改設台中,定台中為省城所在地。改前臺灣府為臺南府
光緒17年(1891年) 臺灣巡撫劉銘傳辭任,由邵友濂接任,以節省經費為由,下令終止台灣府(位於台中)築城工事(工程已完成絕大部分)。
光緒20年(894年)中日雙方因朝鮮問題而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臺灣巡撫邵友濂建議遷臺灣省會於臺北府城,於是臺北正式成為臺灣的政經中心所在。
光緒21年(1895年) 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割讓日本,臺灣群情激憤,於是擁臺灣巡撫唐景崧成立「臺灣民主國」,由唐景崧任總統,以臺灣巡撫衙門為總統府。日軍攻克基隆後,唐景崧等民主國重要成員相繼出奔內地,台北城失守,有亂兵進入臺灣巡撫衙門燒毀了部分的建築且搶劫布政使司衙門。
日據初期被充為砲兵隊,大約在1900年即被拆除。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原先今延平南路中正堂北面一帶,布政使衙門東西面寬達36間,南北32間,內有18幢建築,均為錯綜蜿蜒之廳堂廡廊,為清代臺灣最大的官署建築。
光緒11年(1885年) 福建巡撫劉銘傳奏請增設布政使協助治台,以沈應奎為臺灣布政使(此時尚未正式建省)。
光緒13年(1887年) 清廷正式設臺灣布政使一缺,第一任臺灣布政使為邵友濂。因應台灣省城尚未建成,為而先建築「藩司行署」使布政使有臨時辦公的場所。
光緒15年(1889年) 完工,臺灣布政使邵友濂卸任,荊德標到任。
光緒16年(1890年) 于蔭霖:就任,該年以病免。沈應奎接任
光緒17年(1891年) 巡撫劉銘傳辭任,臺灣布政使沈應奎暫代巡撫。第二任巡撫邵友濂接任,唐景崧升任台灣布政使。
光緒18年(1892年) 為了使巡撫或布政使有接待外來官員的場所,邵友濂又增建一座規模較小,但材料裝飾較考究的西畔房,作為外來官員接待所以及宴客處。
光緒20年(1894年) 邵友濂將省城遷至台北,藩司行署正式成為「布政使司衙門」。唐景崧升任台灣巡撫,甲午戰爭期間在布政使司衙門西畔房設籌房局。
光緒21年(1895年) 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割讓日本,唐景崧成立「臺灣民主國」,以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為「臺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日軍進城,近衛師團進駐布政使司衙門,稱衙門為「能久親王御駐營所」暨近衛師團指揮所。隔幾天,樺山資紀於籌房局舉行「始政式」,就任第一任台灣總督,以布政史司衙門為「總督公室」。
大正8年(1919年)新總督府完工(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辦公廳舍遷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昭和6年(1931年)日本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擇定總督府舊廳舍,即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內的籌防局正面入口廣場,興建臺北市公會堂(中山堂的前身)
昭和7年(1932年) 將總督府舊廳舍拆除,並將其中一部份遷移至植物園,一部份則移入動物園中(後因颱風而傾圮毀壞)。
民國74年(1985年) 列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臺北公會堂舊址原為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所在,今中山堂。
昭和6年(1931年) 正式動工。
昭和11年(1936年) 竣工。
民國34年(1945年) 臺灣光復時在此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同時「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51年前日本於這舉行「始政式」,命運捉弄人!)
目前被指定為二級古蹟。
建國中學紅樓
明治42年(1909年) 完工
民國87年 列為台北市定古蹟。
看完了這些古蹟也將近中午了,回到了亞都麗緻整理行囊後就到地下一樓的天香樓用餐。原本想點800、850+10%元的客家午間套餐各一客,但今天假日只供應一客1500元+10%的客家風味套餐,只好改單點。先點了240+10%元花雕醉雞、180元+10%宋嫂魚羹和380+10%元鮮蝦蒸餃,再請服務人員推薦,沒想到又是推薦貴的菜色(結帳時才發現),又點了生菜鬆蝦(這個最誇張,算是4人份,540元+10%,我們才2個人!),才4道菜就要1474元!雖知是5星級飯店,但點餐應該要看人數吧,對我們這種鄉巴佬會想再上門嗎?(雖然亞都麗緻的服務真是沒話說,不過他停車都是要代客泊車,將鑰匙交給他們,這點不太習慣)。
吃飽了飯,再到台北故事館補拍白天的風情後,就告別了台北。接著到桃園與朋友會合,到「新屋花海」觀荷賞蓮,喝杯飲料。約4:00時天空下起了大雨,4:30左右就離開了。
找到了66號快速道路,上了交流道,沒入滂沱大雨中。雨刷掃走了雨珠,卻掃不走這4天難忘的回憶.....